小流域水质达标攻坚是我省“十四五”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的主战场。我院充分发挥“全科”技术优势,紧紧围绕“问题在哪里、症结在哪里、对策在哪里”,深化“院地联动”模式,“技术河长”下沉一线,助力内江市隆昌河水质达标攻坚。经过一年的不懈奋斗,2022年国控九曲河断面化学需氧量、高锰酸盐指数年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6%、27%,近10年以来水质首次改善至Ⅲ类,实现水质达标。
组织力量寻路径
院内整合各部门专业技术力量,组建“技术河长”工作团队作为先锋;院外协调省内高校、科研单位技术力量,提供达标攻坚技术保障。建立“地方提困难、我们出方案”工作机制,院地联动推进达标攻坚。
问诊把脉找症结
探索出“下水找问题,上岸查‘病因’”的工作模式,先后派出20余人次到隆昌,深入岸上水里、田间地头开展专项调研和问题排查。2022年初月隆昌河持续超标,我院“技术河长”团队庚即与内江市、隆昌市开展联合排查,查出问题点位17处,查明主要污染源及问题成因;4、5月隆昌河水质大幅下降,技术团队通过“现场调查+数据分析”方法,锁定隆昌城区雨污分流不彻底、雨污混排这一主因。
|
|
对症下药开良方
一是助力绘制水质达标路线图。派出“技术河长”团队协助隆昌制定“1+4+1” 方案,针对城镇生活污染治理、农业面源管控、小酒厂废水处理等突出问题提供“药方”,谋定九曲河国控断面逐月水质目标。二是常态化开展技术支持。定期分析研判水质变化趋势,提出解决对策,编制简报、调研报告等10份;对突发水质下降情况开展针对性技术支持,有效控制水质波动时间长度。三是开展专项科技支撑。针对柏林寺水库治理清淤工程,采用水质模拟技术,制定放水方式、放水浓度控制上限及预警应急等系统保障方案,确保泄水期间河流水质稳定;对城区雨污混排水污染较重问题,提出近期治标措施和远期治本之策,得到地方政府采纳和实施,切实扭转4、5月水质持续下降趋势;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、小流域水生态修复方案优化开展咨询论证;科研与实践相结合,采用三维荧光光谱、野外实测和室内模拟手段,识别出隆昌河高锰酸盐指数季节性升高主因,查明内、外污染源的影响。
|
|
||
典型时段污染源负荷分布图 |
藻密度与其对河流CODMn贡献率变化 |
||
|
|
|
|